天气预报:

2012年书香民进征文--娱乐言志 启迪智慧

发布日期:2013-01-14         阅读次数:

——读《论语》有关“孔子游春”有感

民进宁波职教中心支部    何丽波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是1988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时,发表宣言中的一句话。

                    题记

 

  1983年,我在一所镇中学任教第一届职高班,这是学校里成绩最差的一个班级,学生很难管理,一分钟也离不开老师的看管。于是自习课被包产到户,有老师戏称去看自习为看猪。当时大家哈哈大笑,我也认为这个比喻实在是妙绝,一样乐不可支。没想到前段时间,听到一个异曲同工的笑料,在与二十年前同样响亮的笑声中,我却再也笑不出来了。

我想起了二十年前被大家认为是猪的那些孩子们,现在一个个龙腾虎跃、能踢能打,遍及四面八方、政商学工,不乏职场富商、中流台柱。他们不再顽劣不堪,连那个昔日最张狂的一提打仗像吃馅饼似的小混混现在也变得谦恭有礼。也许有些学生现在一无是处,但人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你就知道他们将来会没出息?只有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正确的面对所面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感受到做人的幸福。

开学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 以“娱乐言志” 的方法教育学生,让我在那里寻找到教育智慧,感悟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感悟之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志向是人生的春天,是一生的开端。在这个暮春三月的午后,孔子有感于万物的萌发兴起,走近泗水河畔,让花含情水含笑,乃循循然善诱以开启门徒心志之端倪,利用大自然这部博大精深的“活”书教育弟子。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沂是沂水,出于鲁城东南方的尼丘山,流经鲁城南。舞雩,是求雨的祭坛,祭时有乐舞。雩,是吁嗟求雨之声,所以叫作舞雩。此处是古迹,又是风景区。孔子就常带弟子来此游玩。洗洗澡,跳跳舞,吹吹风。)孔子听后,长叹一声,表示自己非常赞赏曾皙这种超俗的志向。初看起来,这简直就是一次普通的对话。然而曾子所言,正是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在礼乐之治下的升平景象。政治纷扰结束,天下承平时代来临(暮春),教化风行,民德归厚,做坏事的少了(浴,洗净污染),懂得信神、颂赞、祈祷、敬拜天地神明了(风乎舞雩),最后人们乐于明白生命真谛,修养心性,正道风行世间,走上返本归真之路(咏而归)。这种志向正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如水一样自然和谐的境界。我们职高学生多么需要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啊!

感悟之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这是孔子组织学生进行的一次理想与志向的讨论,召集学生进行集体谈话,弟子各言其志,能看出深浅层次,从军队(足兵)、衣食(足食)、礼义(民信)到深入人心的教化风行,民德归厚。孔子与学生平起平坐、温和自谦、循循善诱。鼓励四个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肯定评价,讨论气氛宽松,每个学生都关注到,也不扼杀学生的独立意见。

教育学有一个著名罗森塔尔效应,一个被老师期待的学生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于被老师漠视的学生的几倍。所以,被老师关注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教师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及时给予放大。而相比之下,那些被老师轻视和忽视的学生是多么不幸!他们在老师眼里无可救药,他们自已往往也破罐子破摔。有的把不成器的学生打入冷宫,目中再无此人。作业不交,不要;上课睡觉,不管;严重违纪,让班主任去解决或直接找家长。享受此等殊荣的学生对此如何看的呢?有过多年教师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越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毕业以后见到老师越亲。当然,前提是这老师当年得关注过他。有的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有的情同兄弟姐妹,有的甚至用手拧脚踢来表达。但这样的学生却最有人情味,他们对老师有着深深的敬意,尤其是成人以后,这种敬意会更深。

感悟之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泗水河畔,孔子论水,让弟子如沐春风;孔子弹琴,弟子们歌唱;弟子弹琴,孔子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这是多么亲切、温馨的画面,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真情似水”,“深情似水”。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老师高高在上”那种师道尊严的架子,师生俨然是平等的朋友式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教育的几种境界,作者认为若以大蒜和水仙为喻,较高的境界是把水仙看成水仙,而最高的境界是把大蒜看成水仙。这样,被期待的目光笼罩的大蒜也许会不断超越自己,最终会创造出一个个奇迹。邓亚萍、孙雯都曾不被人看好,自身条件也不好,但幸运的是,她们都被看成了水仙,都在教练的鼓励下奋发图强,最终成为体坛骄子。职校的学生被应试教育所淘汰,但我们的教师可以成就他们,成为全国技能大赛的获得者,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优秀的私企老总……有时也能毁了一个人,有可能就在你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中。然而不少时候,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缺少了解,与学生缺少沟通,对学生更缺少尊重。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像孔子那样平等对待、尊重学生,那么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

感悟之四:“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

 正因为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所以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这样教育可谓水到渠成。在这次“观水育人,感悟智慧”活动中,孔子不是直接“告诉”弟子怎样做一个真君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这一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前几天看到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名画,题目为《众生》。两个人拿着长长的棍子一前一后地走,在他们中间的是一群猪。丰老先生配画曰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伶彼昏蒙……”看罢多时,仍觉意犹未尽。故作此文以自警,也希望有心人察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