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传承中华和合文化 提升民主党派民主协商能力水平

发布日期:2016-04-29         阅读次数:

【作者】民进宁波大红鹰学院支部 王臣申


【正文】民主党派民主协商能力建设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民族党派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加强民主党派民主协商能力建设,既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原则,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的法治化、科学性要求,又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使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能力建设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使民主协商能力建设的实效性得到大大加强。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固然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累积了许多不利于民主政治和协商民主的负面要素,如文字狱、一言堂、家长制、大一统、乾纲独断、因言获罪等。但在封建专制制度尚未出现的漫长的发展阶段中,中华民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自己成熟完整的文化形态,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核心和文化精髓。这种核心和精髓可以概括为:人要敬畏、感悟和学习天地自然之道(规律),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等等。正是在对天地自然之道的敬畏、感悟和学习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礼让、居安思危、持中守一、崇尚和谐等精神特质和文化理念,也正是依靠这些精神特质和文化理念,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古文明中唯一至今没有断流的文明形式。即使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扭曲、磨砺,这些精神特质和文化理念也依然保持着强大、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必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延续发展、走向未来的核心精神动力。这其中的“和合思想”,或称“和合文化”,就是中华先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自然之道的感悟中,在原始部落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在日常人际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中,创立发展而成。中华和合文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主张“和而不同”;坚持人法天道,主张天人合一,提倡贵和、持中,追求中庸之道;主张仁爱、宽恕、乃至兼爱、讲究礼仪辞让,追求和睦和谐。在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和合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也曾被扭曲、歪曲和误解,如“贵和”被歪曲为“和稀泥”;“中庸之道”被误解成“折中、调和,丧失原则”等等。但和合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传承和合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念,并对之进行去伪存真、返本归根、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反思、梳理、践行,对提升民主党派民主协商能力,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一、坚持“和而不同”,强化协商民主中的自主性和大局观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和合”一词则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和”,指不同甚至相对的事物或要素之间处于相互照应、和平共生、自然互动的状态,“合”是指这些事物或要素之间结合、合作、融合的关系。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只有不同质的因素、要素之间的多元和合,才会产生交感、交合作用,从而产生新生事物;而同质的、相同的因素之间,即使相交合,也不会产生新生事物;“和合”才会有生机勃勃、万物更生的缤纷世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进一步认识到: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是世界生机无限、和谐运转的根源,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如此,成熟完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也应如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最高智者们已经认识到:和谐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状态,只有阴阳对立要素之间的和合,才能实现事物的和谐状态,人类要通过理解和实践和合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状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是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维和胸怀,让中华文明从黄河上游的小小农耕部落,发展成为东亚文明的王者。和合理念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和最高价值,是中国人对宇宙奥秘和人类理想的深刻感悟,是中国文明历尽磨难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奥秘。

“和实生物”和“和而不同”的理念,对现代协商民主有着深刻启示,它告诉我们:协商民主中的任何一方都应作为独立自为的主体出现,都应当坚持自己对事实和问题的真实看法,不可因权势和利益而趋同、苟合或人云亦云。放弃自己立场的苟合、趋同,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与执政党相互监督、肝胆相照的友党,各民主党派代表着不同界别、不同群体民众的诉求和利益,各民主党派成员也有着各自对事物和问题的观点和认识。在协商民主过程中,民主党派只有坚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坚持自己对真理的看法和观点,坚持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所代表的界别、群体的利益诉求,并在根本立场上同时考虑和维护全局利益,才能从长远和根本上有利于国家民族全局利益,才是真正具有大局观,真正在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大局利益,当然也才真正在维护执政党的利益。可以说,在协商民主中坚持“和而不同”,是目前加强民主党派民主协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求。

当然,我们又要懂得,民主党派要在协商民主中坚持自己,首先要成为自己。所谓成为自己,就是指民主党派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自身的政党建设,全面准确地掌握所代表界别和群体的根本利益和真实诉求所在,切实成为自己所代表界别和群体的化身和代言人。可以说,成为合格的民主党派,是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乃至整个参政议政活动中坚持自主性,坚持“和而不同”的前提。

二、遵循“贵和持中”,把好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和方式方法     

和合文化主张“贵和持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其内涵的第一方面是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与人的和睦和平。宋代大哲学家张载更进一步认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对”指矛盾的对立面。“仇”指对立面的斗争。“和”指对立双方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宇宙之中阴阳二气交感,聚而有象,有象便有对立面,有对立面就会有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是形成统一体的平衡与和谐。即认为和谐才是事物基本状态的最后结果,矛盾对立必然走向统一或消失。

其内涵的第二方面是坚持“中庸之道”或中道、中和之道。即认为在生产生活中,在做事做人时,要学习把握自然之道,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理性与情感、天性与追求的关系时,要达到与道的统一,要把握好“度”,不偏不倚,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当然这是很难的,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中庸》中认为,治国理政中的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五达道是指要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三达德是指运用中庸之道在内心中培育起智、仁、勇三种品德,九经则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的九项具体工作: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工匠、优待客人、安抚诸侯。而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又包括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等。这就是说,即使在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社会变动比较缓慢的古代社会,治国平天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治国理政者要努力修炼自己的人格,要有智慧、仁爱和勇气,要胸怀宽阔,要精通业务、勤于政事,要有至诚至善、表里如一、儒雅庄敬的君子之风。 

贵和持中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协商民主实施过程中,要把“和”即各方利益的兼顾和统一,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中庸之道作为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最好方式方法。民主党派参加协商民主、参与治国理政,首先要把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及各方利益的兼顾统一作为协商民主的根本价值追求,赢者通吃、舍我其谁,与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是背道而驰的。其次要重视个人品德人格的修炼。像某些西方国家议会上,动辄破口大骂、大打出手、互不相让,这种所谓“民主象征”,其实与事无补,最终受害的是广大民众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的是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进步。我们当然要学习西方民主政治中好的东西,但切不可把“揪领带”、“抛鸡蛋”、“扇耳光”当作“民主象征”带入中国的协商民主平台。作为和合文化的传人,我们一定要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平台上,培育出配得上伟大华夏文明的君子之风:和而不同、儒雅庄敬、智勇仁爱、精业勤政、胸怀宽广。

三、坚守“仁爱辞让”,把住协商民主的基本立场和路径要求

和合文化认为人要有仁爱辞让之心,而治国平天下,实现天下和平的前提和根本,是要保持这份“仁爱辞让”之心。孔子认为仁爱之心是人必须具有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仁者,人也。”(《中庸》)而孝悌是仁爱的根本,人因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进而会对其他人产生仁爱之心,仁爱是有差等的。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称这四种情感为四端。没有这四端,没有仁义礼智,人难称其为人,社会难成其为社会。墨子则主张要“兼爱”,认为人不仅要对自己的亲人孝悌仁爱,而且要平等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并且要爱万物,养万物,包容万物,这样才能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天下太平。总之,和合文化把“仁爱辞让”作为人的先天本性(人身上来自天道的部分)和后天追求(人的天性会被遮蔽,因此要努力去彰明这种天性,即要明明德),作为实现天下太平的前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大学》)彰明“仁爱辞让”这一人的天性,至于至善,是学习修道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路径,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和根本。

孙中山先生曾经把上述道理称为人类最优秀的政治哲学。这些道理启示我们,参加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参加治国理政,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文明国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一定要坚守仁爱之心、辞让之心,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治国理政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仁爱、亲民、至于至善,在今天,其实就表现为爱国、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似乎已经被人们说滥以致被认为是政治口号,是空洞的大道理的表述,其实正是中华政治文化的精髓,是和合文化的核心,也正应成为民主党派参加协商民主的基本立场,丧失这一基本立场,协商民主能力、治国理政能力都无从谈起了。而辞让之心与现代协商民主中的政治妥协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政治妥协是现代协商民主的基本路径要求,而从人应当具有辞让之心这一观点出发,去理解、处理协商民主中的利益让步,其实比政治妥协更具有直达人心、言和对手、实现共赢的深刻价值。

总之,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无上珍宝,其对民主党派加强履职能力建设、提高民主协商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合文化,从中汲取有益因素,为提高民主党派民主协商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丰厚滋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