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张明养的开明缘

发布日期:2019-04-16         阅读次数:

微信图片_20190416170238.jpg

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上,赵朴初(参议委主席)、张明养(参议委副主席)在交谈。 

张明养(1906-1992)先生不仅是知名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政治学教授,而且还是—位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的著名编辑家。从1930年至1958年近三十年中,他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世界知识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任职,还担任过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和《世界知识》杂志主编。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丝不苟,为发展进步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

虽说张明养正式成为开明书店一员、担任《中学生》杂志主编,只有从1949年4月至1950年12月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他与开明书店的关系远非如此。他曾说:“我为开明书店写稿并成为正式工作人员,时间虽然不能说是很长,但我对开明书店是很有感情的,印象也是很好的。”下面仅就张明养与开明书店以及《中学生》杂志的—段渊源,略加叙述。

一、开始供稿 结缘开明

1921年2月,张明养从上海政法大学转入复旦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他选修了几门社会学系的课程,接触到一些古代社会中有关家庭、婚姻制度、风俗习惯的材料,就编译成文,投稿给自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创办的《新女性》杂志。不久,文章发表了,使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于是连续不断地给《新女性》杂志投稿。

1930 年年初,开明书店创办了《中学生》杂志。此时,张明养大学毕业后考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东方杂志》编辑,但他经常阅读《中学生》杂志,从中接触到许多知识。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即“一·二八”事变 ),商务印书馆随后被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所毁,商务印书馆如金仲华先生等— 些资深编辑转入开明书店。自金仲华协助叶圣陶先生编辑出版《中学生》杂志之后,张明养常被金仲华约请为《中学生》杂志写稿。后来,为了向青年读者介绍国际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中学生》杂志开辟了“国际政治讲话”专栏,特约张明养每期写— 篇专文,系统介绍国际知识。从1933年10月至1935年2月,专栏连载稿件有十余讲,后经补充修改于 1935 年 4 月自开明书店出版了《国际政治讲话》单行本被列为《开明青年丛书》之一。这就是张明养与开明书店,特别是《中学生》杂志结下的深厚情缘。

二、联系中断 影响依旧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张明养于1938年随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去了香港。之后,他积极投入了党领导下的对外宣传工作,就这样与开明书店和《中学生》杂志的关系一度中断了,但《中学生》杂志对他的影响和帮助却仍在延续。1940 年年初,因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原主编辞职,由张明养兼任主编,直到 1941 年冬香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为止。《学生》杂志在启发青年学生的新思想,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的读者对象与《中学生》杂志大致相同。

于是,张明养在编辑《学生》杂志时,吸纳《中学生》杂志的一些优良编辑风格,使《学生》杂志更能适应抗战时期青年学生的需要。正如张明养所说:“‘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同《中学生》的关系就中断了一个时期。不过我同《中学生》的前一段的密切关系,对我在抗战中期负责主编性质有些类似的《学生》杂志,有很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三、再续前缘 加入开明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波及香港,张明养与邹韬奋、夏衍等进步人士一起撤离香港,后辗转到达重庆。张明养到重庆后便离开了商务印书馆,接受了已迁到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的邀请,任政治系教授。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秋,张明养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悔。

1948 年冬,上海临近解放前,一直负责《中学生》杂志编辑工作的叶圣陶和傅彬然两位先生要离开上海去解放区,开明书店创办人之一的周予同先生代表开明书店找到张明养,约请他出任《中学生》杂志主编。由于张明养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曾有给《中学生》杂志多次供稿的密切关系,而且开明书店许多同仁不少是他的老前辈、老朋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欣然接受了邀请。于是,张明养就由《中学生》杂志的读者和作者的角色转变为《中学生》杂志的主编了。

从1949年4月总第210期起,《中学生》杂志的编辑者就由叶圣陶改为张明养等七人,7月《中学生》杂志的代表人为张明养。不久,上海解放后,因形势需要,《中学生》与叶圣陶在北京出版的《进步青年》合并,用《进步青年》之名,在刊名下加“原名《中学生》”,在上海出版,张明养为代表人,一直出版到 1950 年 12 月第230 期。

张明养接任《中学生》杂志主编工作之后,仍然坚持保留过去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并结合当时的时代需要和读者对象的特点增加鲜活的内容,每期的卷首语几乎都是由他撰写的。他说:“考虑到刚刚解放后的新形势和读者对象的扩大,在编辑内容上就增加了新内容。首先是帮助读者如何认识革命后的新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的文章。例如,当时学校里和各单位准备学习社会发展史,当作一门政治课。因此我曾为刊物写了《社会发展史讲话》的连载文章,共八讲,给青年传播科学社会发展史观知识。”

张明养写于1989年2月并发表于1990年第4期《编辑学刊》上的《我和〈中学生〉》一文中,他感慨地说:“从我同《中学生》的长期交往中,深感这个刊物具有很好的特点和优良作风,即使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也还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和参考。”

1951 年年初,受时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先生的邀请,张明养辞去了复旦大学教授和《中学生》杂志主编的职务,离开开明书店,离开上海,来到了北京,主持《世界知识》杂志的编辑工作。

四、开明精神 润泽后人

在张明养六十余年的社会职业生涯中,与开明书店有关系的时间虽然比较短,可在他眼中的开明书店,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作风。他说:“就我同开明书店多年的接触中,我觉得开明书店具有很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特点,现在仍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张明养认为,开明书店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明精神”,它体现在其办店宗旨上,即其出版物针对中间层的广大读者,其内容既不保守,也不激进,而是进步的,“开明”的,对推动当时社会文化教育和科学进步发展,起过想象不到的作用。

与开明书店有关系的一些老作家、老编辑对开明书店的“开明精神”大加赞赏,他们中,有人把“开明精神”称作“开明风”, 还有人把“开明精神”称作“开明气息”。但不管如何称呼,开明书店一直被人们称为是一个严肃的书店,负责编辑的人员是有思想的,对读者是负责任的。他们不趋时,不务利,只是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他们团结了很大一部分进步的、革命的作家,出版了一系列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好书。开明书店那种认真、谦虚、无私、坚韧、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值得学习。正如秦牧先生在纪念开明书店创建六十周年所作的《赞开明书店》一文中所说:“开明书店是一家著有声誉的书店,它作风高尚正派,严肃认真,创办期间,着实出了不少好书”。“希望这种严肃认真、高尚正派的作风,能够在出版工作者中代代相传,并进而发扬光大,追踪先行者,垂示后来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