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却因民进会员教师们的“暑期送教”而丰富多彩。民进宁波市委会开展的暑期送教服务,如同一股清风,吹进社区,拂过童心,用奉献与关爱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乐忘暑·学有伴”的成长天地。
家长的需求 社区的合作
每年暑假,孩子的照护是家长放心不下的坎。暑期送教,成为民进基层组织努力担当、发挥界别优势开展的一项社会服务工作。五年前,民进宁波市委会就发起了倡议,各基层组织自觉响应,以优秀会员教师为骨干,牺牲自己的假期时间,主动扛起奉献社会、满足需求的公益送教任务。
除了送教之外,会员教师们还与社区工作者、与家长们面对面座谈交流,梳理孩子们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变化,就暑期送教需求,形成涵盖艺术、科普、安全、国防、运动等多领域的课程清单,精准对接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成长渴望。为了让师资、课程匹配更高效,民进宁波市委会根据几年来的送教实践,从全会范围内调配优质师资作为“后盾”与基层组织初步筛选对口教师,建立起成熟的“暑期送教教师资源库”。通过资源整合搭好桥梁,从课程内容打磨、教学时间协调,到实验器材、图书绘本等教学物资的筹备,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全程扮演“大管家”角色,各项流程反复推敲、扎实充分、守时落地。近5年来,宁波民进已累计送出暑期送教100余场次。
群育的环境 孩子的欢乐
暑期送教,不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而是为了孩子的放松与交友。在群育的环境中,让暑假别样的体验感受,给孩子们的童年、少年留下美好的记忆。于是,很多民进会员教师巧思化枯燥,跳出课本教学的刻板框架,将可观察、可操作的社区空间,改造为探索世界的“魔法实验室”。如宁波市实验小学支部走进芝江社区带去了“探秘热气球”趣味科学课,会员教师带着孩子们动手组装五彩球囊。当烛火缓缓加热空气,球囊从桌面慢慢升起至室内天花板,赢得了孩子们的欢呼雀跃。“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的科学原理便植入孩子们的脑海。会员教师精选非遗技艺与传统民俗,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文化之美。如北仑区支部在社区开设非遗指墨画课堂,外来工的孩子们模仿着用小手创作,在墨香中体会到“无笔而画”的独特韵味。此外,会员教师还带来曲艺课堂,用传情的唱腔、精彩的做打演绎传说故事,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一技一活”皆需下真功夫,磨砺苦意志。
暑期送教的奉献,不止于在宁波、在社区,还有最需要、有期盼的地方,那就是跨越山海、结对帮扶共富的四川凉山。今年7月,体育支部的会员教师带队赴西昌夏训期间,同时为大凉山的游泳小运动员送上了为期一个月的游泳专训课。两地游泳小运动员结友相伴,互相鼓励,励志坚持梦想。让体育润泽童心。
家校社协同 同心育童心
社区是暑期送教服务的主阵地,宁波民进与社区深度联动、同频共振,实现了“1+1>2”的“同行筑共富”生动实践。
民进市委会在每年暑期送教之后,就要开展送教成效评估,为来年改进送教工作奠定基础。通过社区问卷、家长座谈明确“需求优先级”(如安全防护、心理疏导等);活动中记录课堂效果、孩子反馈;活动后开展复盘会,为开学后社区跟踪推进家校社一体化教育实践提供帮助,也为宁波民进资政建言提供依据。强化“品牌共建+激励保障”,共建“民进暑期学堂”公益品牌。设计统一的宣传海报,通过社区微信群、宁波民进公众号、地方媒体等渠道宣传典型案例,吸引更多社区主动结对、更多教师自愿参与。社区为表现突出的会员教师颁发“社区教育顾问”“爱心使者”等荣誉,通过感谢信等形式增强认同感;双方联合向上级部门申报优秀公益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推进合作深化。针对社区内的困境儿童、特殊需求群体,通过精准帮扶让合作更具社会价值。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档案,由社区排查登记困境儿童,民进匹配专业教师开展“定制化辅导”,例如为残障儿童设计“适应性艺术课程”,社区负责日常跟进、需求反馈,确保帮扶“见实效”。
暑期送教践行着“爱满民进”的初心,送的是知识,传的是关爱,聚的是合力,推动“暑期送教”向“全年陪伴”延伸,与社区签订“长效服务协议”,在开学后通过“周末课堂”“寒期托管”等形式持续服务,让民进的教育关爱贯穿孩子成长关键期,在关爱中茁壮成长。